English

反刍“老”书

2000-04-20 来源:光明日报 毛志成 我有话说

我这里说的“老”书,不是或不一定是古书,而特指的是当年曾经读过,后来丢到一边,现在不妨拾起来再读一遍的书。就像老朋友分别久了,几十年没见面,突然重逢因之反复端详那样。

据说一家出版社,要以“百年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书”为名义,编印一套系列丛书,包括清末严复、林琴南用古文译出的西方作品,如《天演论》,《黑奴吁天录》、《茶花女》等;又包括“五四”时期、“三十年代”时期文化名人写出的作品,如胡适、鲁迅、徐志摩、茅盾、巴金等人的书;继之包括“新中国”时期的流行书,如《青春之歌》、《红岩》等;还包括“文革”前后期的“必读书”、“畅行书”如《毛主席语录》、《天安门诗钞》等。不知包括《金光大道》没有,如果不包括也是憾事。

编书的人有此番举措,功德无量。编书就要这样编,书的历史就是社会史,硬切上几刀就会使历史产生断裂,不像历史。读书的人也不能只图“吃鲜”,要重视反刍,复读、重读“老”书,保证你会咀嚼出、品尝出特殊的感觉来,大有益处。

假如你的祖辈、父辈当年读过严复的书、林琴南的书,让他复读一遍,重读一遍,他一定会再一次赞叹,并劝你也认真地读一读。严、林二位用古文译了洋书(林氏不懂英语,请人代译),居然能将洋事物、洋思想传布给古老的中国,引进了新见识、新意识,这是多大的功劳!如今我们很习惯了“洋”,乃至已经“洋”得有些滥化、老化。读一读前人的发轫之作,单是俯身下去反复摸一摸历史遗下的轨迹,就会使我们沉吟良久,从而深化我们的思考和感受。

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的旗手,兼“三十年代”反封建文化、反殖民主义文化的主将鲁迅,以及从各种角度、以各种形式站在这两大文化潮头的代表人物,都曾造成过醒目的存在。在今天的作家、读者印象中,有的似乎已经老化了(如有人这样认为鲁迅),有的突然火爆起来(如“徐志摩热”的出现),无论对这些文化现象、文化内涵怎样认识,我首先希望大家都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书,包括重读。就我本人看来,鲁迅的书今天读来,一点也没有陈旧感、衰老感,有的倒像是六七十年前的预言。当年曾被鲁迅鞭笞过的封建文化、殖民文化,如玩古董的,贩洋货的,今天很是不乏。重温一下鲁迅的书,我们很可能会发现眼下的某些“新潮”文字并不怎样新,鲁迅早就画过它的此类漫画。至于当年被鲁迅弹讥过,后来被“阶级斗争”横扫掉,今天又重新火爆起来的书,有的确有价值,有的却末必,前者如徐志摩的书,梁实秋的书,后者如周作人的书。大家对上述的书都不妨拿来读一读,由自己去咀嚼,去品尝。

中国在几十年中搞过不少广义或狭义的“阶级斗争文学”。有些非常著名,我们大家都读过。做为比这样的文学书更为流行百倍千倍的书,当然要数《毛泽东选集》(四卷),和特殊摘编的《毛主席语录》。我建议年长的不妨重读一遍,年少的不妨初读一遍,无论在读的时候取何种态度,产生何种感觉,都会使你咀嚼出、反刍出一种感悟:什么是中国,什么是中国的历史足迹。不回眸这样的历史轨迹,就很难判定昨日的“来龙”和今日的“去脉”。

眼下有些“新潮作家”、“新潮学者”专读新书,淡于或厌于读“老”书,我总觉得如此写出的作品或搞出的学问使人可疑,悟性或灵性都可能虚弱、苍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